李清照鹧鸪天的翻译和中心思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22:26:34
李清照鹧鸪天的翻译和中心思想!

李清照鹧鸪天的翻译和中心思想!
李清照鹧鸪天的翻译和中心思想!

李清照鹧鸪天的翻译和中心思想!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咏花之词如咏梅、咏菊等有很多,但只在此首中将桂花推为“花中第一流”,由此可见这首词中李清照对桂花评价之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首词中的桂花也恰是李清照的一个写照.这首与李清照平日之词风格不同之处在于全词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不像其他的词重在描写,藉描写来抒情.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一句是对桂花的一个描摹,全词中仅此两句是描写,其余皆由此二句引出议论和联想.前句重在描写桂花的颜色,“暗淡轻黄”四字写出了桂花的光泽和颜色:光泽不鲜艳耀眼,颜色也是令人赏心悦目之淡黄色,一开篇即将桂花的鲜明特色展现出来,“体性柔”则写桂花的纤薄柔嫩之态,读来似见柔弱女子让人怜惜.单此一句即形神兼备,盖因作者抓住了桂花的突出特点来描写.接下来自然地引出下句“情疏迹远只香留”,说明桂花不追求繁华炫目,不追求万人敬赏,虽“情疏迹远”却将香气留与人间,这是作者所犹为欣赏的品质.宋之问有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所表现的是同样的情怀.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句评论是全词的核心所在,也是李清照的个人写照.“浅碧”、“深红”都是耀眼之色,是多数花借以展现自己的颜色,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不需要的,因为桂花自身的馥郁香气就足以使它成为“花中第一流”!这也反映了李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内在美品质美才是真正的美,是动人心魄的美,是可以流芳千古的美.“何须”二字将上文宕开,十分强烈的将以艳色取名的花和色淡香浓的桂花相对比,鲜明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上阕重在描写桂花的色与香,并将二者相对比,写出桂花重香不重色的优秀品质.由此引出了第一层议论,强调了桂花乃“花中第一流”.那么在下阕中作者将此结论进一步引申,意境迭进.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承上阕而来,用梅花的嫉妒、菊花的羞愧来反衬桂花的出色.梅花和菊花也都是花中常被喻指优秀品质的花,而且就是李清照的词对这两种花的评价也很高,然而即便如此,在桂花面前梅菊尚需“妒”、“羞”,由此可见桂花的骄人与高贵.于是桂花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仲秋八月开放的花中之冠了.这是作者的第二层议论,将桂花与梅菊相对照,较之上阕的议论这两句则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桂花的内在品质.
最后两句“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是李清照的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而李清照在上面的议论基础上,指出当年屈原没有将桂花这足以“冠中秋”之花遗漏是其没有情思的缘故.可谓将对馥香四溢的桂花的赞美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回答者:丽影555 - 高级经理 七级 12-16 16:47
鹧鸪天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 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
【赏析一】
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暗淡”、“轻黄”二词,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禾农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在“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赏析二】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作为供观赏的花卉,艳丽的色彩是惹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本篇的上片正是抓住桂花“色”的特点来写的.“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情疏迹远只香留.”这种树多生于深山中,宋之问诗:“为问山东桂,无人何自芳.”李白诗:“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所以对人来说是迹远而情疏的,可是它的香却不因此而有所减少.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作者以为,浅碧、深红在诸颜色中堪称美妙,然而,这些美妙的颜色,对于桂花来说,却是无须添加的.因为它浓郁的香气,温雅的体性已足使她成为第一流的名花,颜色淡一点又有什么要紧呢?
上片围绕“色”与“香”的矛盾展开形象化的议论,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对于“花”这个具体的审美对象来说,“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以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是很推崇的.
下片的“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是紧承上一片的意思写的.梅花,虽然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而且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虽然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于是,正值中秋八月开放的桂花便理所当然地成为花中之冠了.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的《离骚》上多载草木名称,独独不见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
就全篇来说,这首词的笔法是很巧妙的.全词自始至终都象是为桂花鸣不平,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幽怨之情.
词中正面描写桂花的,只有开头两句.仅此两句便把桂花的颜色、光泽、性格、韵味都写尽了,为后面替桂花“鸣冤”、“正名”做好了铺垫.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其实,作者的咏梅、咏菊之作是不少的,这两种花,论颜色,论风韵,确实不在桂花之下,她们的“妒”和“羞”恐怕还是因为她们没有桂花那样浓郁的芳香吧?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以非凡的艺术家的胆量和勇气指责屈原的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秋冬之白日本已较春夏时为短,但词人却觉得“犹长”,这就很让人寻味了.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反差,表露了词人的寂寞伤时、度日如年愁绪之深.接着词人以王粲登楼思乡的典故,寄托了自己生逢乱世、流徙他乡的思乡之情.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时天下大乱,他避居荆州,依附刘表,怀才不遇,尝登当阳城楼,有感而作《登楼赋》,抒发了滞留他乡、怀才不遇之情.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句,其情形与李清照颇为相似,故词人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过,王粲之所以羁留他乡,是因为个人仕途不得意,不愿回去;而李清照则是为环境所迫,有家归不得,所以说“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末二句,词人把笔宕开,说与其作无可奈何的怀乡之想,不如依旧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这里的“不如随分”,实是词人无可奈何,故作宽慰之辞.这与上片“酒阑”二句,如出一辙,看似写闲情,写雅事,实是以乐写哀.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从整首词的风格和一些词句来看,这首词当作于词人南渡之后。词人和大批的中原人士一起,仓皇南奔之后,颠沛流离,没多久,丈夫赵明诚又急病身亡。这样,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不幸和痛苦伴随着她。对李...

全部展开

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从整首词的风格和一些词句来看,这首词当作于词人南渡之后。词人和大批的中原人士一起,仓皇南奔之后,颠沛流离,没多久,丈夫赵明诚又急病身亡。这样,词人既失去了故国和故乡,又失去了至亲的亲人,成了一个“孤舟嫠妇”,不幸和痛苦伴随着她。对李清照这样感情丰富细腻的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因此,在她后期词作,再也无法一睹前期那样情致,取而代之的便是那深沉的、无限痛楚的心音了。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词作开首便点明这是深秋时节的一天,带着寒意的阳光透过锁窗,洒落在室内。词人此时尚未出户,透过窗棂,目光落到庭院中的梧桐树上。已失去往昔婆娑身影的梧桐,在瑟瑟秋风中对“夜来霜”,已由畏惧而转恨。词人此时的情感,是浸透在具体的物事刻绘上。以“寒”饰日,可见词人内心已无任何温暖可言。“日”本无声无形,却以“萧萧”形容,更见词人内心之心旌寒冷。此外,梧桐本亦无情物,词人却言其“恨”夜晚之霜。此一“恨”亦词人之恨,因为日已萧萧,夜又何以堪!因自己心寒,故觉得日光亦寒;因自己恨夜长孤寂,故言树亦有恨。首二句的描述,使人想到杜甫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这两句是说昨夜以酒浇愁,喝得过多,今晨醒来,便思饮浓酽的团茶;醒来梦断,闻到瑞脑的香味,感到很是惬意。这里有两个词颇耐人寻味,一是“酒阑”,为何酒阑,决不是前期那种的情调:“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渔家傲》),而是“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还有一词是“梦断”,词人所作何梦,“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诉衷情》),词人自己的词句便是其最好的注释。所不同的是,这二句写的是寻常事,看似不经意,却蕴含了无法排遣的乡愁与怀人的愁苦。词作上片的叙写由远及近,把自己深深的愁绪与痛苦,附着于外在物事的描写上,颇耐人咀嚼。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秋冬之白日本已较春夏时为短,但词人却觉得“犹长”,这就很让人寻味了。这种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之间的反差,表露了词人的寂寞伤时、度日如年愁绪之深。接着词人以王粲登楼思乡的典故,寄托了自己生逢乱世、流徙他乡的思乡之情。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人,为“建安七子”之一。时天下大乱,他避居荆州,依附刘表,怀才不遇,尝登当阳城楼,有感而作《登楼赋》,抒发了滞留他乡、怀才不遇之情。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句,其情形与李清照颇为相似,故词人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过,王粲之所以羁留他乡,是因为个人仕途不得意,不愿回去;而李清照则是为环境所迫,有家归不得,所以说“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末二句,词人把笔宕开,说与其作无可奈何的怀乡之想,不如依旧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不要辜负了这眼前盛开的菊花。这里的“不如随分”,实是词人无可奈何,故作宽慰之辞。这与上片“酒阑”二句,如出一辙,看似写闲情,写雅事,实是以乐写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