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近代教育发展原因及几个阶段简单点的,明天能不能给出答案?谢谢大家支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22:51:15
概括近代教育发展原因及几个阶段简单点的,明天能不能给出答案?谢谢大家支援!

概括近代教育发展原因及几个阶段简单点的,明天能不能给出答案?谢谢大家支援!
概括近代教育发展原因及几个阶段
简单点的,明天能不能给出答案?谢谢大家支援!

概括近代教育发展原因及几个阶段简单点的,明天能不能给出答案?谢谢大家支援!
二、教育革新与今日教改
在东北近现代教育史上,较为突出的两次教育变革是清朝的教育革新与民国初年的教育变革.这两次教育变革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但对东北教育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我国今日教育改革或多或少地提供了正面经验与反面教训.
清朝,教育的革新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另一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变革.其中,维新变法时期的教育变革对东北教育的影响要比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变革给予东北的影响程度强一些.维新变法时期,东北虽然对教育变革的各项条令未能落实,但由于在此前后东北各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遍成长,要求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教改呼声也日渐增强.私学在该时期发展迅速,有识之士把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做“人才盛”、“国势强”之关键.但该时期东北官学的变化不大,学校的面目依旧,尤其是旗学已基本陷于瘫痪状态,不仅丧失了昔日尚武之风气,而且对今后新教育变革之要诣--“兴新学”置若惘闻,呈现出弃旧拒新的局面.该时期,东北地区对科举教育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这不失为一大进步.
民国初年,教改的有关法令,内容丰富,措施也较为切合当时实际.具体做了五大方面的变革,即对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学校教育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经费等诸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其中在教育方针中对师范教育进行了特别强调,给予了足够重视.在师资问题上,突出地强调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提高教师的待遇等.教育目的则不够明确,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突出强调个性发展及适应社会需要的人.而三次学制改革,都本着适应国情,适应民生及谋求个性发展的原则,教育经费未做太大改革,基本沿用清末做法.总的看来,民初的教育变革,无疑是具有一定进步性的.该次教改对东北的教育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使东北的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引起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化.
清朝和民国初年的教育革新,为今日教育改革提供了如下经验与教训:首先,教育变革必须适应社会与民族的需要,不能脱离本国国情,这是民国初年教改的经验.今日我们的教改也要借鉴这一经验.其次,教育变革必须是吐旧纳新,对于落后的东西要剔除,对于进步的东西要吸收,不能象维新变法阶段东北的教改那样,既未吸收进步的内容,又未抛弃腐朽的内容,反倒丢掉了旧教育中积极可取的成分.第三,师范教育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教师待遇的改善也是今日教改应予以重视的问题.第四,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的变革是历次教改必须着眼的问题.第五,教育制度也是教改应该认真斟酌的问题.只有客观地借鉴前人教改经验、吸取其教训,才能搞好我们今日的教改.
三、东北解放区教育经验总结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宣告结束,同年8月,中共中央便着手建立东北解放区,在恢复主权,建立行政机构、开展解放区生产建设运动的同时,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工作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经过4年的时间,直到建国前,解放区的教育经历了由思想改造阶段到新型正规化教育阶段的发展.归纳这一时期教育的经验,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党对教育的领导.从思想改造阶段起,东北解放区的教育方针就由共产党确定.每一次教育会议都在党的领导下召开,这样便确保了教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并且,确立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做为解放区教育的指导思想,时至今日,我们各地区的教育、各层次的教育仍然坚持党的领导这一革命经验.
第二,重视对知识分子的培养、团结与教育,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在东北解放区建立之初,我党就强调对知识分子的培养,认识到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十分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了尊师爱生的良好风气.
第三,在教育工作的侧重点上,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解放战争时期,出于特殊的历史条件的需要,强调重视干部教育,提出了“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的方针.这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独特经验.
第四,注重初等教育的发展,提倡社会教育.在思想改造教育阶段,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小学教育,同时要兴办社会教育,到了新型正规化教育阶段,才开始发展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成人教育也有了大幅度的发展.
第五,提出了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东北解放区的教育原则可以概括为“三结合”的原则.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方法上,则反对“填鸭式的、注入式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而代之以启发的、讨论的、研究的、实验的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总而言之,东北解放区四年的教育经验是十分丰富的,它的许多方面成为建国后我国教育始终借鉴的内容,对东北的教育更是产生了许多直接影响.
总的看来,今天我们对中国东北近现代教育的历史进行回顾与反思,能够汲取许多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我们特别是对东北今日的教育理论研究及教育实践的进步均有重大的现实价值及伟大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 王凤达〕
--------------------------------------------------------------------------------------------------
教育改革 现代化变革的深入,亟求大批新式人才,而这些人才又是传统教育体制所无法培养出来的.自洋务运动以来的早期现代化运动因而无一例外地试图变革教育传统,瓦解旧的教育制度.清末新政挟时势之力,终于在教育变革上取得决定性的突破.
最初的突破是科举制——隋唐以来沿袭一千多年的教育制度.光绪二十八年,清政府下令废除八股.3年后,又颁布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举考试亦即停止.”[20]
科会制的废除如同科举制的产生一样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罗兹曼评价其“现实的和象征性的意义”说:“科举制度的改革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这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21]尽管罗兹曼的说法未必准确和妥切,但他从科举制的废除中看到新政时期的深刻和社会变动而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变化,却是令人赞叹的眼力.
与废八股、罢科举相同时,创办新式学堂与“派士人出洋游学”的活动也以相当规模展开.据学部统计,光绪三十年,学堂总数4222所,学生总数92169人.4年后,学堂总数增长为52348所,学生总数扩展到1560270名,其发展速度相当惊人.同样的情形也表现在出洋留学上.由于清政府以积极姿态推动官费与自费留学,同时对学成回国经过考核的留学生分别赐给进士、举人、贡生等项出身,予以任用,留学海外一时蔚为热潮.和洋务时期留学欧美的方向不同,新政时期留学的主要方向是日本.光绪二十七年底,留学日本的学生尚只有280名,到光绪三十年底,留日学生数大约有8000至10000人.
清末新政的教育变革,还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它们以日本为模式,规定学堂正规教育分为初、中、高三级.高等学堂之上还有分科大学及最高一级的通儒院.从高小毕业到大学毕业分别授予附生、贡生、举人、进士的功名.中国现代教育因此而奠定了第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