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44:52
什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

什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
什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

什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
中原经济区(原名:中原地区经济技术协调会)成立于1985年9月,是当时的邯郸市长白录堂和新乡市市长刘仲轩倡议并协商兄弟地、市同意,在平等自愿基础上成立的,历经20年风雨,现经济区有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区十三市,包括山西省的长治市、晋城市;河北省的邯郸市、邢台市;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临清市;河南省的新乡市、安阳市、焦作市、濮阳市、鹤壁市、济源市组成的跨省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这一区域国土总面积97444平方公里,总人口5601.6万人,119个县(市、区).
  中原经济区实质上只是借用了中原之名而并非史学界严格意义上的中原,目前中原经济区包括 、安阳、焦作、新乡,鹤壁、濮阳、济源6个中原城市和长治、晋城、邢台、邯郸、临清、荷泽、聊城等中原周边城市.中原经济区的形成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中部崛起的重要基地.是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翼”三大经济区之后,于1985年中原13市联合成立的又一庞大经济区域,从该区域成立到2005年的生产总值就已经达到6190.87亿元,比1985年翻了4翻多,年均增长16.1%,目前该区域已形成冶金、煤炭、机械、化工、电力电子电器、汽摩配制造、纺织、建材、医药、烟草等工业体系.强劲经济发展,加快了中原经济区的崛起,也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之后新的经济隆起带,成为带动和促进全国发展中坚力量.
  中原经济区地处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区域,特有的资源条件和交通优势奠定了其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战略地位,赋予了它吸引力较大、辐射力较强的特点.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的结合部,增长潜力较大、成长力较强,是东、西、南、北经济对流的中转站和交汇点.它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重要基地之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它的物产和劳动力资源以及巨大的购买力市场,对东部沿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处于我国由东向西的技术梯度和由西向东的资源梯度交汇区,对我国东西部发展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同时它处于中原腹地,又是革命老区,对全国的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诞生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邯郸、安阳、聊城、鹤壁的浚县,还有山河壮丽的太行风光、巧夺天工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光辉灿烂的文物遗存.三是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一区域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形成了西有煤田、东有油田、西、北有铁矿的主要矿产分布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黄河、漳河、卫河、汾河横穿本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境,在华北地区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适宜的气候条件,肥沃坦荡的华北平原,为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四是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依托丰富的资源条件,中原经济区已经形成了具有综合发展、相对均衡的工业体系.
  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是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河南科学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实践,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积极探索的重要成果,是中原崛起战略的持续、延伸、拓展和深化.中原经济区是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载体和平台,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载体和平台,是明晰定位、整合优势、凝聚合力的载体和平台,是河南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载体和平台.中原经济区是客观的存在,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历史的必然,有利于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国家统筹协调梯次推进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家在中部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板块,有利于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明晰发展定位、发挥自身优势,有利于河南坚持走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有利于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更好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一是区位优势,二是基础优势,三是文化优势,四是人口优势,五是粮食优势
  1985年以前,晋冀鲁豫四省交界许多地段,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省份,加上财政状况、重视程度的不同,很多路存在宽窄不同,质量不一,有的干脆就对不上头,成为了“断头路”;由于资源、信息的不共享,安阳和邯郸几乎同时都建立起了自行车厂,当时的经营状况比较理想,随着兄弟间竞争的残酷,盛极一时的状况难以维继,导致最后的破产.这种以行政区划为基本界限而各自为战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趋同等种种弊端,致使这一区域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始终未得到显著提高.
  24年来,得益于中原经济区的凝聚力,中原的人气合了,煤、铁、油,棉、面、果等分散的资源和特产聚合为区域发展的新动力.
  (一)各类商贸活动不断,区域内合作日趋紧密.
  以开发中原地区资源为重点,以促进区域经济繁荣为目的,开展了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多渠道的横向联合与协作.一是举办各种类型的商品交易会,促进区域内商品流通.先后举办了安阳春节物资调剂会、长治轻纺产品交易会、聊城农副产品交易会、邢台协作项目洽谈会、邯郸食品博览会、北方糖酒博览会、国际建材博览会等等,成交额达300多亿元;二是协进协出各类物资,调剂余缺,互通有无,金额达260亿元;三是积极交流经济技术协作项目4000多项;四是为建设项目争取贷款和拆借资金.争取国家低息横向联合贷款1800万,拆借融通资金37亿元.
  (二)改善交通功能,构建区域联系纽带.
  中原经济区瞄准影响和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交通问题,首先修通了一批地市间的断头公路,初步改善了区内交通状况.联合投资修建了馆(陶)聊(城)地方窄轨铁路,成为我国第一条跨省的地方铁路.以中原经济区名义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1994年架起了豫鲁边界上的东明黄河大桥,解决了两岸人民世世代代无桥的不便.高速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现在市与市之间基本实现了高速互通.区内京广线、京九线、邯济铁路穿越而过;京珠高速、青兰高速、二(连浩特)广(州)高速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邯郸机场、长治机场都已通航.目前,有关成员市正在联合推进邯(郸)黄(骅)铁路建设、邯长、邯济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交通设施项目,区域内大交通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三)加快行业协作网络建设,打造合作平台.
  先后组建了包括发改、广电、旅游、文化、统计、人事、教育等部门在内的30多条行业协作网络,解决了一市一地一系统内部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现已成为中原经济区交流与合作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板块.文化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掘区域民间共有文化资源,每年五一期间的举办“中原民间艺术节”已成为区域内代表性文化活动.旅游方面: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打造“中原游”精品旅游旅游线路.水利方面:2003年,河南省濮阳市与山东省聊城市密切协作,共同争取国家支持,顺利实施了金堤河干流疏通和彭楼引黄入鲁灌溉工程,较好地解决了区域灌溉排水问题.环保方面:2005年,邯郸市与安阳市联合查处了岳城水库上游的一些污染企业,解决了饮用水源地跨省界污染问题,保证了邯郸、安阳两市人民的饮水安全.通过这些宽领域、深层次的合作,有力促进了各成员市的优势互补、互动发展.
  (四)高层专家高度关注,群力谋划合作远景.
  多年来,中原经济区走出中原,向专家学者请教,向友好经济区请教,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并取得了工作支持,探讨区域经济工作的新路子、新举措.中央、全国人大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委员会及有关部委领导长期关注、支持中原经济区工作,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原经济区虽然是四省交界区域十三市自发成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但通过过去的工作,各成员市都大获收益,今后合作的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指导,以合作、发展、共赢为主题,致力在发挥承东启西作用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尽快崛起,打造重要的内陆经济增长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加强合作的组织协调机制.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合作,使之更富有成效,就必须使已有的合作机制制度化,并有时间上的连续性,这样才能使区域经济合作得到更快发展.一是健全完善政府层面的组织协调机制.在每年的年会、每半年的政府秘书长会议基础上,还应加强各成员市政府部门的双边、多边合作与交流,发改、商务、统计、文化、交通、旅游等要加强经常性的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二是建立健全民间层次的协调机制.通过建立民间团体、行业协会、专业组织的定期交流制度,大力推进民间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建立研究层面的协调机制.由十三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以论坛、研讨会、座谈会的形式,对成员市加强沟通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关战略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二)增创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等重大区域经济战略规划,这充分表明活力频现的区域经济正成为提振中国经济的强大力量.中原经济区作为中部乃至全国较早成立的区域经济组织,要及早动手,组织力量研究应对国家部署新一轮区域规划这一历史机遇的具体措施,创造条件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前,要重点研究打破行政分割和地区封锁,在区域内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问题;研究产业政策、对外开放与招商引资政策的协调问题;研究产业分工协作与企业集团跨省兼并重组中出现的问题;中原经济区城市群的构建与推进城市化问题;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摆布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共建共享问题;十三市协调一致,共同争取国家扶持政策问题.同时,积极对外向上开展推介活动,介绍中原经济区的优势,争取国家在经济布局方面将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重要板块来安排,力争国家层面的支柱产业摆布到中原经济区.
  (三)制定区域性优惠政策,打响中原品牌.
  由于十三市分别隶属于四个省,受行政区划因素的影响,相互间合作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增强.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利于开展区域经济协作的区域性优惠政策.一是区域性产业政策.用产业政策引导区域产业协调,合理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优化区内产业结构.二是制定适应经济规律的投融资政策,确保区域性重点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来源.三是利用外资政策上要参照国际惯例,制订出台有利于国际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在区域内投资的政策措施,推动中原经济区的迅速发展.
  (四)加强协作,发挥整体优势.
  区域经济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统一、开放、畅通的大市场体系,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原经济区距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协作,扩大合作范围.一是要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和协调.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充分利用产业上各有所长的差异,实现优势互补.二是推进和参与四省边境的经济协作.利用处于四省交界区域这一区位优势,大力促进边境贸易,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若干个商品交易市场、集贸市场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三是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重点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减少地区间、行业间、所有制间经贸发展和企业联合的障碍,推动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四是加强企业间的协作,推进企业在本区域内按照优化组合生产要素的原则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鼓励企业强强联合,组建区域性企业集团,培育区域领军企业,打造中原行业品牌.
  中原经济区区位得天独厚,自然禀赋优良,文化底蕴深厚,合作交流广泛,社会联系紧密,区域协作发展氛围良好,具有进一步加快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优势和巨大潜力.我们将共同正视影响区域协作发展的现实因素,进一步按照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争取国家和有关部委、各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主动学习借鉴兄弟经济区的先进经验,高效组织协调,密切多元合作,全力推进中原经济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全国区域大格局来说,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将使全国区域发展的布局更加合理、更加全面.民建中央完全支持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下一步将通过进一步的工作共同促成中原经济区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首先要特别注意区域内各地的共同性和互补性,要注重发挥各自优势,同时又要注意彼此间的互补互融,这样才能相互促进,共赢发展.其次,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打破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和限制.现在有一些经济区存在的明显问题就是还不能很好地建立区域内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规划.第三,在建设中原经济区过程中,一定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要找出薄弱环节,找准优势特点,准确定位支撑产业的发展方向,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第四,要走出一条创新的道路.河南农产品资源丰富,又是文化大省,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河南还有劳动力、交通、区位等诸多优势,怎样发挥这些优势,走出一条创新的发展之路,需要认真研究.从我国发展情况看,许多地方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存在创新不够的问题,事实上我国现在一些产业的基础很好,已经具备了做大做强的实力,要着眼未来,考虑怎么把它发展壮大,创出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
  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国家应把重视区域经济发展落实到经济区来.
  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应高度重视经济区工作.特别是对非沿海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区、对急待加快发展的中西部经济区更要关注支持.对多年来自发组织又实效明显的经济区要在国家层面正式授名,同时选定可行的、可以真正形成经济板块的区域,统一指导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指导错位发展、联体发展、互补发展,研究实施相应的扶持发展政策.
  (二)组建高层次的经济区指导或推进组织,以利更好地打破行政区划阻隔.
  国家和有关部委应尽快指导成立由有关领导及知名人士参加的经济区高层协调指导组织,充分利用其社会工作关系和影响力,推动打破行政区划,充分发挥各城市优势,广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为经济区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建议国家发改委地区司能够在涉及区域合作的重大项目中给予更多的支持,并适时地给予牵头协调.象邯长、邯济铁路扩能改造项目,涉及河北、山西、山东三省,单一的依靠市级联合争跑,推进难度较大,需要国家发改委协调有关部委及三省、相关市.建议国家发改委对于这样的跨区域合作的重大项目建设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有的放矢地搭建发展平台,培育中心城市.
  国际化、国家级的重大的经贸活动等应有针对性地向经济区倾斜,特别是重点向区域中心城市更多安排,如定位于“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邯郸市,是中原经济区产业基础最雄厚、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功能最完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国家和有关部委的重点支持,一定会更好地发挥其对区域内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国家和有关部委应更多地关注和统筹规划区域性重大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鼓励支持和有效指导联合申报、实施区域性交通、旅游、能源、信息等公共服务类项目,致力资源共享,倡导和谐竞争、合作共赢,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五)加强区域经济的宣传,增强经济社会认知度.
  国家部委应积极指导、联系国家级媒体,特别是经济类媒体,加强对区域经济的宣传报道,宣传各经济区发展成果,更加广泛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营造合作发展氛围,增强认知度.积极组织国家和相关机构举办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会议、论坛等研讨、交流活动,并支持各经济区适时争取自主举办相关活动,创造条件,抓住机遇,促进合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