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哪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4:32:47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哪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哪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哪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哪句?
义务教育语文九年级下册(人教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整体把握”部分认为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问题研究”和“练习说明”部分则认为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种说法模棱两可,前后不一致,令老师们莫衷一是.本文的中心论点究竟是哪一句呢?首先,从作者生平思想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他曾游说梁、齐,均不见用.孟子的政治主张是“行仁政”.仁政的具体内容是“省刑罚,薄税赋”,使民有“恒产”,“养生送死无憾”.提出“王道”的政治理想,认为“仁者无敌”,“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民贵君轻”.本文的“得道”,即施行仁政,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孟子主张读文章要“知人论世”,文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为中心论点,更能体现作者的政治主张.其次,从文章内容看.文章分两部分来写,第一部分是谈战争,第二部分是谈治国.文章一开始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以小城环而攻之不胜为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以城高兵利粮足不守为例证明“地利不如人和”.第二部分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地利不足恃,武器不足用,要靠“人和”.在当时的条件下,实现“人和”的前提是统治者“得道”,即行仁政.道是治国之本,得道才能人和,人和才能固国.“得道”与“人和”两者比较,显然“得道”更重要.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并且,中心论点要能支撑全文,“天时”句只能支撑前半部分,不能支撑后半部分.而“得道”句能支撑全文.再次,从写作意图看.本文的主要意思不是论述战争(从作者介绍可知,孟子是思想家,不是军事家),而是想用人们熟悉的事例来论述治国之道,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前面的部分只是个例子.作者为什么要用战争的例子呢?因为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连年征战,人们对这一话题熟悉且感兴趣.作者由有兴趣的话题,再引入自己要谈的主题,这在诸子百家的文章里是常用的手法.比如,墨子见公输般先谈“杀人”,意不在“杀人”,而在“止杀”,他的真正目的是劝阻公输般、楚王停止战争,体现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战国时的邹忌,他讲自己与徐公比美的故事,不是只谈家事,而是要齐王除弊纳谏.同样,孟子谈战争,他的真正目的是劝统治者行仁政,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综上所述,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两个分论点.有人认为,“得道”句是主旨句、结论句.我们知道,在议论文里,中心思想、主题、主旨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是公认的观点.也有人认为,本文的“天时”句与“得道”句都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天时”句强调“人和”,后文的“多助”、“天下顺之”与前文是一致的.我们认为,有的文章,的确有两句可以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但这两句话的基本意思相同,只是表述不同.而本文的两句话,意思有轻重之分,“人和”不等于“得道”,只有“得道”才能“人和”,作者显然是强调“得道”.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只能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