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典故、图形、趣味计算、小知识【1至5年级已学知识和课外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15:01:13
数学典故、图形、趣味计算、小知识【1至5年级已学知识和课外知识】

数学典故、图形、趣味计算、小知识【1至5年级已学知识和课外知识】
数学典故、图形、趣味计算、小知识【1至5年级已学知识和课外知识】

数学典故、图形、趣味计算、小知识【1至5年级已学知识和课外知识】
◆圆周率的故事
1.祖冲之、七位、世界第一,保持了一千年;“历史上一个国家所算得的圆周率的准确程度可以作为衡量这个国家当时数学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
2.1427年,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16位;
1596年,荷兰数学家卢道夫、35位;
1990年,计算机4.8亿位;
2002年12月6日,东京大学,12411亿位.
◆“0”
罗马数字没有0;
五世纪时,“0”从东方传到罗马,当时教皇非常保守,认为罗马数字可以用来记任何数目,已足够用,就禁止用“0”,一位罗马学者的手册介绍了0和0的一些用法,教皇发现后,对它施以酷刑.
◆以“规”、“矩”度天下之方圆
山东省嘉祥县一座古建筑石室造像中,有两位古代神化中我们远古祖先的形象,一位是伏羲,一位是女娲.伏羲手中物体就是规,与圆规相似;女娲手中物体叫矩,呈直角拐尺形.
古代中国的抽屉原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成功地运用抽屉原理来分析问题的例子.例如宋代费衮的《梁溪漫志》中,就曾运用抽屉原理来批驳“算命”一类迷信活动的谬论.费衮指出:把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八字)作算命的根据,把“八字”作为“抽屉”,不同的抽屉只有12×360×60=259200个.以天下之人为“物品”,进入同一抽屉的人必然千千万万,因而结论是同时出生的人为数众多.但是既然“八字”相同,“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
清代钱大昕的《潜研堂文集》、阮葵生的《茶余客话》、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中都有类似的文字.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我国学者虽然很早就会用抽屉原理来分析具体问题,但是在古代文献中并未发现关于抽屉原理的概括性文字,没有人将它抽象为一条普遍的原理,最后还不得不将这一原理冠以数百年后西方学者狄里克雷的名字.
抽屉原理的应用
1947年,匈牙利数学家把这一原理引进到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当年匈牙利全国数学竞赛有一道这样的试题:“证明在任何六个人中,一定可以找到三个互相认识的人,或者三个互不认识的人.”
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如果你懂得抽屉原理,要证明这个问题是十分简单的.我们用A、B、C、D、E、F代表六个人,从中随便找一个,例如A吧,把其余五个人放到“与A认识”和“与A不认识”两个“抽屉”里去,根据抽屉原理,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三个人.不妨假定在“与A认识”的抽屉里有三个人,他们是B、C、D.如果B、C、D三人互不认识,那么我们就找到了三个互不认识的人;如果B、C、D三人中有两个互相认识,例如B与C认识,那么,A、B、C就是三个互相认识的人.不管哪种情况,本题的结论都是成立的.
由于这个试题的形式新颖,解法巧妙,很快就在全世界广泛流传,使不少人知道了这一原理.其实,抽屉原理不仅在数学中有用,在现实生活中也到处在起作用,如招生录取、就业安排、资源分配、职称评定等等,都不难看到抽屉原理的作用.
兔同笼
你以前听说过“鸡兔同笼”问题吗?这个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解答思路是这样的:假如砍去每只鸡、每只兔一半的脚,则每只鸡就变成了“独角鸡”,每只兔就变成了“双脚兔”.这样,(1)鸡和兔的脚的总数就由94只变成了47只;(2)如果笼子里有一只兔子,则脚的总数就比头的总数多1.因此,脚的总只数47与总头数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数,即47-35=12(只).显然,鸡的只数就是35-12=23(只)了.
这一思路新颖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数学家赞叹不已.这种思维方法叫化归法.化归法就是在解决问题时,先不对问题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归成某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普乔柯趣题
普乔柯是原苏联著名的数学家.1951年写成《小学数学教学法》一书.这本书中有下面一道有趣的题.
商店里三天共卖出1026米布.第二天卖出的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卖出的是第二天的3倍.求三天各卖出多少米布?
这道题可以这样想:把第一天卖出布的米数看作1份.就可以画出下面的线段图:
第一天为1份;第二天为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为第二天的3倍,也就是第一天的2×3倍.
列综合算式可求出第一天卖布的米数:
1026÷(l+2+6)=1026÷9=114(米)
而 114×2=228(米)
228×3=684(米)
所以三天卖的布分别是:114米、228米、684米.
请你接这种方法做一道题.
有四人捐款救灾.乙捐款为甲的2倍,丙捐款为乙的3倍,丁捐款为丙的4倍.他们共捐款132元.求四人各捐款多少元?
鬼谷算
我国汉代有位大将,名叫韩信.他每次集合部队,只要求部下先后按l~3、1~5、1~7报数,然后再报告一下各队每次报数的余数,他就知道到了多少人.他的这种巧妙算法,人们称为鬼谷算,也叫隔墙算,或称为韩信点兵,外国人还称它为“中国剩余定理”.到了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用诗歌概括了这一算法,他写道: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这首诗的意思是:用3除所得的余数乘上70,加上用5除所得余数乘以21,再加上用7除所得的余数乘上15,结果大于105就减去105的倍数,这样就知道所求的数了.
比如,一篮鸡蛋,三个三个地数余1,五个五个地数余2,七个七个地数余3,篮子里有鸡蛋一定是52个.算式是:
1×70+2×21+3×15=157
157-105=52(个)
请你根据这一算法计算下面的题目.
新华小学订了若干张《中国少年报》,如果三张三张地数,余数为1张;五张五张地数,余数为2张;七张七张地数,余数为2张.新华小学订了多少张《中国少年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