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家庭基地,发扬传统美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0:21:01
如何利用家庭基地,发扬传统美德

如何利用家庭基地,发扬传统美德
如何利用家庭基地,发扬传统美德

如何利用家庭基地,发扬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万世而铸人品,荡正气而震四海,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深地扎根于神州大地.其蕴藏着的深层道德力量,是我们伟大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民族文明史上,曾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励、鼓舞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民族的觉醒、富强而奋斗、求索、使人民摆脱了苦难和贫困,触摸到富裕的光芒.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外,家庭教育因有其独特的、无法替代的作用而成为传统美德教育十分重要的阵地.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群体崛起、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我国建国以来家庭伦理教育薄弱的情况下,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更显示出其紧迫性和深远意义.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是建立素质教育模式下学校德育工作新体系的需要.更是培养教育好青少年和中华民族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抓好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
要想使家庭这块“沃土”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在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
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符合孩子认识规律,应根据其不同的年龄层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低到高,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从范围上可由家庭伦理到学校伦理,社会伦理.具体内容上可按下列顺序施教,孝敬父母,尊师守纪,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谦虚礼貌,诚实守信,律己宽人,先人后己,整洁健身,爱护环境,敬业尽责,开拓进取,见利思义,勤劳节俭,爱国爱民,天下为公.以使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而受到传统美德教育的层次也不断提高.
其次,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时代精神很好地相结合.
一是要重在弘扬传统美德的精神实质,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照套传统美德故事事例中的某些做法,如学习“凿壁偷光”,并非要孩子在现代电灯照明的条件下也去搞一下“偷光”,而主要是要孩子学习古人那种刻苦攻读的勤学苦练的精神.
二是可对传统道德中的某些内容赋予新的时代含义.要使传统美德教育贴近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注意教育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如对“岳母刺字”中的“忠君报国”,可赋予“忠于人民报效祖国”的新意.
第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这需要家长有较强的教育意识,善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家庭教育具有随机性,在做家务、走亲访友逛商场等到处都可以找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时机.
第四,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形式要丰富多彩.
孩子的思维很活跃,好奇心很强,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如讲故事,看电视,收集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集邮集报,小知识竞赛,参观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给孩子看…….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更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
第五,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综观历史上的好家长,无不都是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言行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从而促进孩子成才有为的.所以家长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母无声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家长的尊老爱幼、勤劳节俭、乐于助人都会使孩子耳濡目染,体验深刻.反之家长的言行不一,见利忘义、不孝敬父母等不良行为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第六,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实践导行相结合.
德育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行统一”.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在让孩子认知的基础上,更必须与实践导行相结合,引导孩子去积极实践.在对孩子进行言教后,孩子对传统美德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情感,再指导其在行为上实践就有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所有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教育效果,所以,家长必须实实在在地指导孩子的行为.避免“理论一大套,实际做不到”.家长可由浅入深,严格要求孩子一条一条内容地落实在自己平时的行动上,并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做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地.存在于家庭中的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就是家庭美德.合理恰当地处理好以上各方面的关系,利用“家庭基地”发扬家庭美德,对培养少年儿童优良的品德与高尚的情操有积极的作用.
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表明,家庭中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选择切实有效的内容与方法.切不可笼而统之,而应有所侧重,构成自己的教育特点.根据传统美德教育的实验与实践,我们认为,小学生时期进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可以下面几方面为重点:(1)发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之家庭美德.
每个人思想品德的发展、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由浅人深、由低级向高级的逐渐发展过程.要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栋梁之材,必须从培养孩子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很难想象,一个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会由衷地产生热爱他自身所在祖国的情感.热爱和关心他人是一种高级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有为表现,需要从小培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生活告诉我们,那些凡是他们的怪癖和奇想都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的孩子,那些不懂得要关心父母和为父母分担忧愁的孩子,他们是不爱母亲和父亲的,他们不晓得有什么真正的爱,他们被剥夺了这种伟大的天赋.……长成为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在他的心里,既没有做子女的孝顺,也没有作父亲的慈爱,更没有为人民做好事的伟大理想.如果一个在亿万个同胞里连一个最亲的人都没有,他是不可能爱人民的.”所以,每个家长让孩子知道,他只有关心、热爱别人,他才会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否则一无所获.此外,家长应及时评价孩子对待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从而做出鼓励或批评的相应评价.实践证明,激发孩子的孝敬心、同情心和对他人的义务感,既是基本伦理道德的教育,也是培养孩子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爱人民等思想情感的基础.(2)发扬“勤劳节俭、自强自立”之家庭美德.
勤劳节俭教育是中华民族伦理道德教育中一直备受重视的德目,有许多故事流传.宋人朱熹总结前人经验,指出:“古人小学,教之以事,便自养得他心.不知不觉自好了.”这里的“事”,就是指“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定文字,及有关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周恩来总理也曾说过:“勤劳节俭是我们民族最可贵的传家宝.”勤劳节俭是一种能治国、治家、修身的美德.勤劳节俭的生活,是锤炼人的意志的炉火,是磨砺人情操的砥石,它促人自立,助人成熟.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消费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倡导勤劳节俭教育,更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家庭人员结构“四二一”制的普遍,很多家长反映,现在孩子越来越差,学习不努力,工作不勤奋,自己的事情不愿做,服务他人的思想全没有,几乎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
事实证明,这种对孩子的指责是不全面的,甚至是不正确的.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家庭中实施的教育不对头,不得法,爱之有余,教之不够.如果孩子无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包办一切可以理解,而孩子已上了小学,甚至读到初中,仍是吃鸡蛋给剥皮,穿鞋帮着提,甚至出现80岁的老奶奶给8岁的小重孙扫地的现象,这是我们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所以说,一个人勤劳节俭美德品行的养成,关键在于教育与培养,“懒”是惯出来的.
家庭中进行勤劳节俭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在具体教育过程中,既是热爱劳动的教育,也是艰苦朴素的教育,更是意志品质的培养.因此,家长应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让孩子从家务劳动开始,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养成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依赖别人的良好习惯.发挥孩子在家务劳动中的主人意识,让孩子勤于劳动,善于操作,提高劳动的技巧与水平,学会料理家务,了解家庭与自己的开支,从而培养他们节约、计划开支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完整而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能力.(3)发扬“礼貌待人、诚实守信”之家庭美德.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实践证明,一个人在社会集体中是否有礼貌、善于对待别人、诚实守信,是与他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熏陶分不开的.这一品德的养成是从家庭开始的.孔子早已提出“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观点.在家庭生活中,做父母的要善于结合生活实际,坚持“遇物则诲”、“遇事则行”的训练,并反复强化,使之形成稳定的动力定型.比如家中来了客人,应告诉孩子主动称呼和接待;孩子做了错事,应该教育他诚实、敢于承认错误;发现孩子说谎或言行不一,应与孩子共同分析原因,晓以利害,及时纠正,切不可拳脚相加.另外,家庭所有成员应统一要求,统一评价,共同监督检查,这样才能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始终不渝,持之以恒,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