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拈花一笑的典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2:52:35
谁知道拈花一笑的典故?

谁知道拈花一笑的典故?
谁知道拈花一笑的典故?

谁知道拈花一笑的典故?
拈花有意风中去,微笑无语须菩提.念念有生灭四相,弹指刹那几轮回.一天,在灵山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萝花献佛,并请佛说法.可是,释迦牟尼如来佛祖一言不发,只是用拈菠萝花遍示大众,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当时,会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领会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诃迦叶尊者妙悟其意.破言为笑.于是,释迦牟尼将花交给迦叶,嘱告他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椠秒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转之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你.释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像这样一言不发,只是带在和他那不动生色的微笑,从容不迫,宁静安详,其中微妙究竟何在?其实,释迦牟尼这里所传示的,正是一中无言的心态——一种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这是不能用任何语言和行为来打破的.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乐观自信,无拘无束,不着形迹,不可动摇,与世长存——即所谓“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万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仅只拈话微笑而已,没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而释迦牟尼最后对迦叶所嘱咐的话,也正好是对这种心态的最好证明.又有另一传说:若干年后,达摩回天竺前,问弟子“何为道法”.道副说:“不执文字,不立文字.”达摩说:“汝得吾皮.”慧可默然无言,礼拜后,依位而立.达摩赞许说:“汝得吾髓.” 基本上这两个传说都在讲禅宗“说似一物即不中”的精神.因为,正如“第一义”不可言说,只能妙悟,要求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四相,佛家四相指的是生、住、异、灭.生者由无而有;住者成长之形;异者衰老变坏;灭者最终灭亡.此四相川流不息,此生彼灭,此灭彼生.人之心念,念念有生住异灭四相,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念念不住.生死轮回.“轮回”是个梵文名词,意即“轮转”、“生命的循环”.佛家认为这次生命结束,心念将无可选择的被“业风”吹至另一个生命里面,而当这个生命结束,心念又将继续向前推进.也就是说生命不自主的被囚禁在生死的循环里,就是在轮回之中.如此的缘起缘灭,一切皆有定数,而感动往往就在一刹那,一刹那便是千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几许芳华 佛家《仁王经》中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心动时不知生灭几许.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就是佛,意在修心,一种无言的心态,至为安详、静谧、调和、美好的心态.我认为,这就是佛之境界所在,修心修心静,真正的平静会让人感到无比幸福和充实.那应该是真正的充实,而不会感觉到任何空虚.可叹,如今修佛之人多少只重表面功夫,而对修心置若罔闻?懂佛之人,心中自然有佛,正所谓心心相印,而不懂修心之人,即使空谈佛法,苛求佛之外在形式,参拜叩首,又怎能领悟其精髓所在呢?佛曰普渡众生,能如此者,方乃大智慧者.而屏弃此行者,乃背离佛之精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