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几个成语的典故(不是要解释)1.不耻下问2.诲人不倦3.讳疾忌医4.嗟来之食5.柳暗花明6.扑朔迷离7.明察秋毫8.庞然大物9.朝闻夕死10.一鼓作气11.刮目相看12.鸿鹄之志13.默驴技穷14.赛翁失马15.祸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7:03:18
求几个成语的典故(不是要解释)1.不耻下问2.诲人不倦3.讳疾忌医4.嗟来之食5.柳暗花明6.扑朔迷离7.明察秋毫8.庞然大物9.朝闻夕死10.一鼓作气11.刮目相看12.鸿鹄之志13.默驴技穷14.赛翁失马15.祸

求几个成语的典故(不是要解释)1.不耻下问2.诲人不倦3.讳疾忌医4.嗟来之食5.柳暗花明6.扑朔迷离7.明察秋毫8.庞然大物9.朝闻夕死10.一鼓作气11.刮目相看12.鸿鹄之志13.默驴技穷14.赛翁失马15.祸
求几个成语的典故(不是要解释)
1.不耻下问
2.诲人不倦
3.讳疾忌医
4.嗟来之食
5.柳暗花明
6.扑朔迷离
7.明察秋毫
8.庞然大物
9.朝闻夕死
10.一鼓作气
11.刮目相看
12.鸿鹄之志
13.默驴技穷
14.赛翁失马
15.祸福相依
16.世外桃源
17.醉翁之意不在酒
18.如鱼得水
19.三顾茅庐
13.应该是黥驴技穷

求几个成语的典故(不是要解释)1.不耻下问2.诲人不倦3.讳疾忌医4.嗟来之食5.柳暗花明6.扑朔迷离7.明察秋毫8.庞然大物9.朝闻夕死10.一鼓作气11.刮目相看12.鸿鹄之志13.默驴技穷14.赛翁失马15.祸
1《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孔子
3宋·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
4不受嗟来之食(成语嗟来之食的来历)——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嗟来之食
释 义 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出 处 《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一大批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而被活活地饿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檀弓》: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屡,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不食嗟来之食”就出自这个典故,它教导人们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绝不能做出辱没骨气和志气的事情.
"嗟来之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5.请问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岸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8.唐·柳宗元《黔之驴》:“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9.《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0.《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1.《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12.:《吕氏春秋·士容》:“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14.《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15.《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6.晋·陶潜《桃花源记》
17.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8.《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9.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讳疾忌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
www.zhongtiao.com/archiver/?tid-1904.html 2K 20...

全部展开

2.《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讳疾忌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
www.zhongtiao.com/archiver/?tid-1904.html 2K 2007-1-4 - 百度快照
www.zhongtiao.com 上的更多结果
19.《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一样是上网找,这位同学你敬业一点好不好?自己找不行吗?麻烦大叔大妈们,你也忍心?

收起

“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耻是:羞耻。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

全部展开

“不耻下问”这则成语的耻是:羞耻。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孔子的这句话,引出了“不耻下问”这个成语。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向地位和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或形容谦虚、好学,不自以为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