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一书怎样作批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15:16:40
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一书怎样作批注

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一书怎样作批注
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一书怎样作批注

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一书怎样作批注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提高阅读质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最近我校开展了一次阅读教学公开课,十几节课下来,笔者发现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都采用批注式阅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评,有感而发,阅读批注交流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老师的教悄然“退居二线”.总的来看教学效果比较明显,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误区一:忽视差异,当放不放
由于教材编排的需要,不但单元之间的课文题材、表达方式、教学目标等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单元的课文之间也不尽相同.有的课文侧重于字词训练;有的重点要放在朗读上;有的课文人文性浓一些;有的则平平淡淡.引导学生批注时,教师都要充分考虑这一点.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长征》一诗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红军是怎样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呢?出示:我从____中读懂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困苦,因为____.教师让学生细细体会,在书本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没想到在交流时遭遇冷场.问题提出了大半天,课堂也上不见几个学生举手,即使回答了,内容也不着边际.这是为什么呢?
思考:实践中,一些语文教师往往被批注式阅读所展现出来的优越性所迷惑,一味地求新、求悟、求思,忽视了对文本自身的尊重.再想想看毛泽东笔下的这首七言诗,它以浪漫主义笔调,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穿插了诸多长征片断,理解起来很有难度,加上受知识水平和相关阅历的制约,学生难以真正进入文本,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其实我们想一想,就知道问题在于这首诗宜“品”不宜“研”.过分挖掘反而显得勉强生硬,不如放手让学生多读,并适时链接一些相关资料,然后再来品读诗句,畅谈感受,深化理解就顺畅多了.
误区二:缺失主旨,雾里看花
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许多教师喜欢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走进文本,去寻找批注点进行阅读理解,殊不知学生的着眼点往往会聚焦在一词一句一段上.或者为批注而批注,仅将文本内容换个说法写在空白处,甚至没有关照全文,错误地解读文本.
思考:教师在指导学生批注阅读时,仅仅提出诸如“用心读,认真想,静心写”这样模糊的要求,是远不够的.学生读什么?从那个角度读?批注些什么?怎么批注?都需要花一番功夫的.要让学生学会反思,以便更好、更快地迈入主动学习之门.所以,教师有必要考虑先确立一个框架,让学生的每次阅读、批注都有明确的目的,将精读细研的功夫用在刀刃上.尝试引导学生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批注,对重要的地方进行多层面批注,对精彩的地方进行推敲式批注.这样的话批注阅读的质量与效率就有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