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宋元明清的复习提纲,经济,文化史列下来,精细,因为我没有带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8:14:54
高三宋元明清的复习提纲,经济,文化史列下来,精细,因为我没有带书

高三宋元明清的复习提纲,经济,文化史列下来,精细,因为我没有带书
高三宋元明清的复习提纲,经济,文化史列下来,精细,因为我没有带书

高三宋元明清的复习提纲,经济,文化史列下来,精细,因为我没有带书
宋元—明清
乳山二中王小霞

失落叶的《网游之纵横天下》《网游之盗版神话》有提及。 唐、宋、元、明、清 分别是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是朝代,不是人物,还是多补补历史吧! .

中国古代史单元内专题知识之三
第三单元宋元—明清
乳山二中王小霞
一、专题知识回顾
阅读下面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机构进行了大量改革,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从1982年开始,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国务院各部门从1...

全部展开

中国古代史单元内专题知识之三
第三单元宋元—明清
乳山二中王小霞
一、专题知识回顾
阅读下面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机构进行了大量改革,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从1982年开始,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21个,人员编制从5.1万减为3万人。以后每隔几年,便有一次大规模的改革。
从1998年开始,国务院将40个部委减少到29个,削减了近半数机关干部。省级政府机构设置平均由55个减少到40个,市、地级政府机构平均由45个减少到35个,县级政府机构由平均28个减少到18个。在人员编制方面,党中央及省级党委各部门精简20%,省级政府精简48%,市县各级党政群机关精简19%。
2003年3月6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
专题一 政治史
政治制度
政治状况
政治改革
知识的应用:
材料一 唐大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百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倌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 明太祖说:自秦始量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烦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回答:
(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的看法有何不同?各是怎样做的?
(2)综合上述材料,比较唐、明两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异同。
专题二 经济史
这里包括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状况
经济政策的调整
经济发展
专题三 民族关系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专题四 对外关系
友好交往:郑和下西洋(目的、时间、到达地点、意义。)
不友好交往:先后侵略的国家及时间、过程。
专题五 文化
宋元文化
明清文化
二、典型问题梳理
(一)政治方面:
宋元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 、 。
1、国家的分裂与统一:
国家长期统一的原因:
(1)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 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和稳定的局面。
(3) 民族融合的结果:通过民族融合,民族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凝聚力不断增强,历史文化的认同不断扩大和深化。
(4) 中华文明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很早就产生的统一的思想,历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
(5) 广大人民的愿望
(6) 历史人物致力于统一的伟大作用。
2、盛世局面:康乾盛世
理解康乾盛世是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暂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但不可能改变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总趋势。认识康乾盛世在经济发展、疆域方面确有超越前代之处,但存在“文字狱”和关闭与世界交流大门的两大根本缺陷。
(二)经济方面
专题大纲: 经济理论、 古代经济发展原因、 古代的经济制度、 古代的经济现象 、 古代的经济思想、 古代的经济政策 、 古代的经济发展表现
1、经济理论: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2、古代经济发展原因:(历代发展原因类似,但应注意具体朝代的具体原因和特殊点。)
古代经济发展的原因:
(1) 新的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制度的确立
(2)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出现。
(3) 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措施)
(4) 民族融合的加强。
(5) 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6) 重用人才
(7) 人民的劳动。
例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经济还能取得相当发展?
(1) 奴隶社会走到了尽头
(2) 各诸侯国为了到达争霸的目的而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力。
(3)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
(4) 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封建制度逐步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
(5) 土地私有,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
3、经济制度
(1)土地制度:土地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主要方面。
种类: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质 ,发展历程: 。
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确立于 ,废除于 。
小自耕农土地所有:指农民拥有自己的一小块土地,不是封建社会的主导,但是封建国家的主要税源。(应注意清朝时期的“更名田”)
认识:
A、 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可以说,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B、 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C、 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2)赋税制度:
认识:
A、古代赋税制度体现的实质问题:变革或调整实质上体现了 规律。
B、赋税制度通常是在封建王朝的前期或中期随着土地制度的变化而调整的,反映了
规律。
C、税收形式的变化:反映了封建国家 的发展,特别是明清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商品税逐渐增加。
D、赋税制度发展的趋势:
总趋势:反映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但还不是自由劳动力);反映商品经济发展(但还没动摇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比较:
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最大的相同是征收 ,最大的不同是 。
两税法反映了 。
编户制度和摊丁入亩:
(1)前者实行于 时期,后者实行 时期。
(2)前者征收 ,后者征收 。
(3)前者的实行标志着 。
(4)从前者到后者的变化反映
一方面 ,另一方面
那么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见世纪金榜P15
4、古代的经济现象
(1)土地兼并
原因:封建土地私有的发展是其根源,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地主力量的发展加速了兼并。
现象:秦朝末年、北宋(统治者奉行不抑兼并)、明朝末年
影响:政治上,土地兼并导致了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出现了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矛盾(王安石变法就是这类)。加剧了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经济上,由于封建地租沉重,农民没钱购买商品,地主买田置地影响了在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
不能根治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是根本原因;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土地是最主要的财富;封建国家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不能根本解决兼并。
(2)经济重心南移
见世纪金榜P21
影响: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随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国家主要收入依靠江南;海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近代通商口岸;中国改革开放对外开放地域。(西部大开发)
从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①农民大量南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体现了生产力的观点,说明充分利用外来的先进技术、生产工具、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②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前提。
③统治阶级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
④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扬州和益州等城市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有一定关联。
⑤在南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圩田的出现,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3)资本主义萌芽
5、古代的经济思想
(1)抑商(含义)世纪金榜P19
出现的原因:
具体的表现:
影响: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封建社会的末期
(2)工商皆本
出现的原因:
出现的表现:
影响:反映了
6、古代的经济政策(各朝代多为了维护统治进行调整政策〈局部的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经济发展)
(1)春秋战国:各国为了在战争和争霸中生存和扩大势力,纷纷进行变革采取有利经济发展的措施:如商鞅变法的几个内容(奖励耕战、重农一商)等。(变法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秦朝:秦朝统一全国后,(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修驰道)(对经济特别是商品经济促进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3)西汉:统治者吸取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4)南朝: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
(5)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调整政策
(6)明朝、清朝:调整政策的表现和作用?
7、古代的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问题 见世纪金榜P22
人口迁移问题:
(1)人口主要流向
A、 由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的北方草原(长城以北)向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的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B、 北民南迁。
C、 内地人口向边疆地区迁移。
D、 华人外流。
E、 异族内流。
(2)人口迁移的意义。
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各族之间文化的交流、传播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局面,人口渐趋合理分布;北人南下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南方人民共同开发江南,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发了祖国的边疆地区,有利于国家经济全方位发展。
(三)民族关系
中央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1) 和亲:如:
(2) 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包括政治和宗教首领) 如:
(3) 设立特别军事、行政管理机构。如:
(4) 与内地设立同样机构。如:
(5) 战争。
(6) 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民族融合的途径
(1) 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如:
(2) 统治政策的强制推进。
(3) 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
(4) 物质和文化的交流。
(5) 民族的杂居并互通婚姻。
(6) 民族战争
民族融合的特点:
(1) 团结友好是主流
(2) 中心内容是 扩大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上的 ,经济上的 。
(3) 民族融合促进了国家统一,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
例题:元明清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分析出现这种局面的必然性。这一时期曾出现哪些威胁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四)对外关系
重要问题:
1、唐朝和明朝海外交往频繁的共同因素:
2、汉唐朝对外交往的比较:
3、如何分析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影响?
4、古代重要的国际大都市和对外贸易城市、港口
长安: 洛阳:
广州: 泉州:
扬州:
重要的对外关系:
1、同日本的关系
西汉;东汉;唐朝;明朝;
2、同朝鲜的关系
东汉;隋朝;唐朝;
3、同印度的关系
唐朝;明朝
4、同西亚的关系
汉朝;唐朝;明朝;
5、同欧洲的关系
汉朝;唐朝;明朝;
6、与东南亚的关系。
汉朝;唐朝;明朝;
古代对外交往的启示:
(1) 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和民族的落后。
(2) 加强联系,相互学习、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才能进步,反之则回走向衰亡。
(3)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4) 和平友好是我国同外国交往的主流。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