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校本教研可用哪些形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23:13:28
开展校本教研可用哪些形式

开展校本教研可用哪些形式
开展校本教研可用哪些形式

开展校本教研可用哪些形式
校本教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认为,除了集体备课、说课、评课和公开课等,校本教研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一)课例引领
以课例为载体,加以理念的引领和行动跟进,是校本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它可以分为意外式课例、主题式课例、综合式课例和课题研究式课例四种类型.意外式课例是反映师生巧妙处理教学中发生的出人意料而又是合乎情理的偶发事件的课例.主题式课例是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放学活动的典型课例.综合式课例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教学的典型实例.课题研究式课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课题展开自主研究的典型实例.
从内在结构看,课例包括四个基本要求:一是案例的核心内容,即师生在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或主要任务;二是案例中的主体,即学生和教师;三是案例运行的过程;四是案例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的感受、体验、发现和见解,以及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提升和经验教训的总结.
从具体操作看,课例引领可以分为课例承载、专业行领、行为跟进、审视反思等环节.例如,海阳市育才小学在课例引领方面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一是课例承载.教研组每周都举行一次课例研讨.为避免以教材论教法,他们结合教师施教过的课目及教学录像,让教师根据新课程理念有针对性进行研究.在课例选择上,力求研讨主题化、系列化,旨在解决教学中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二是专业引领.采用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研讨与交流.由骨干教师就研究专题查阅音像资料及文字资料,把新课程理念化解到每一个课例、专题中,便于教师感性认知和理性分析.研讨交流之后,骨干教师就研究专题再次执讲示范课,让教师更为深刻地理解和领会新课程理念.最后,教师再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三是行为跟进.教研组先在组内选出一位教师执教,其他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大家进行集体反思和二度设计;然后再选出一个教师执教,再听、再评,再反思、再设计.这样,既有一题多人讲的横向对比,又有一人反复讲一题的纵向比较,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情况,找出行为与理念的对接点.四是审视反思.在前三个环节当中,教师必须不断审视反思原来的课例,看它离新课程到底有多远,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有针对性地改进,如何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流程,进而确定个性化施教方案;同时,审视反思自己改进的施教方案,看其操作与初始设想有多大差距,找出自己教学行为的亮点与不足,进一步修正方案,撰写教学札记,积累教学经验.
(二)反思教学
通过反思教学,教师能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回忆、思考、评价,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从而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从一般流程看,反思教学分为四个环节:一是确定内容.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反思的内容,发展教师的问题意识.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收集其他渠道的信息,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产生研究这些问题的欲望.二是观察分析.反思的内容一旦确定,就要进入观察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收集者,又是冷静的批判者,还是经验的描述者.教师要围绕所要反思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观摩研究、专访等形式广泛收集信息,特别是关于自己教学活动的信息,然后教师要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分析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以及他人在解决这个问题的经验与教训.三是重新概括.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制订新的实施方案,着力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四是实际验证.这一阶段是将以上提出的假设或新的教学方案付诸教学实践,并根据实践的结果验证上一阶段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将从验证中发现的新问题作为新一轮反思教学实践的内容,如此反复,直至问题的解决.
在反思教学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在专家指导下自学相关教育教学理论,找到自己以往专业发展的障碍点,或者找到自己以往工作中成功、失败之处,或者找到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有发展前途的领域,并思考自己要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样的结果.二是每位教师都应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学展示,并随时反思教学中的习惯行为以及消极后果,检查预定措施的可行性;寻求用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将反思情况记录下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中获得情感体验;由学科带头人根据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科学分析,为教师实践后反思提供丰富的材料.三是要针对自己的教学风格,开展专题式、个性化的理论学习.四是教师要进一步反思,对整个过程进行缜密的分析,进行实践后的反思,并写出反思总结.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具体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引起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它不仅仅强调教师的教(引导),更强调学生的学(研讨),要求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要有相当大程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