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孙中山从辛亥革命谈起以及对如今社会的启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9 17:34:03
怎样评价孙中山从辛亥革命谈起以及对如今社会的启示

怎样评价孙中山从辛亥革命谈起以及对如今社会的启示
怎样评价孙中山
从辛亥革命谈起以及对如今社会的启示

怎样评价孙中山从辛亥革命谈起以及对如今社会的启示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应该挣脱旧有评价的框框,联系今天中国的国情,联系世界的形势,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公允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归还历史的真实.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孙中山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首先,从中国革命史的大背景来看,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创者.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几乎是孑然一人引进西方民主的火种,他燃起的辛亥革命的烈火,不仅推翻清王朝,而且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新生民主共和国,将帝王时代带到现今世界,实现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飞跃.他在革命生涯中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胆识,促使他在时局变化的重要关头,能够在诸多方面走在时代前列,表现出政治敏感性和革命坚韧性,引领着时代的潮流.他坚持“民有、民治、民享”的共和国宗旨,但他追求的共和国模式以及革命方法和手段却不断变化.开始他师法美国,钟情于美国民主制度;随后又毅然将目光转往北方,转向胜利的俄国革命.1924年,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他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和发展三民主义,注入反帝反封建的精神.他开辟国共合作之路,实现了首次国共合作.在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他强调重视民权和民生,也就是说要实现人民主权和改善人民生活;在民生方面又特别强调“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以解决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
  其次,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本身,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社会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孙中山是农村成长起来的革命家,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大事,特别关切大众的生活和重视农民问题.他借鉴欧美诸国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特殊情况,制定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方案.他把改善国贫民瘠状况的理想和计划,规定为革命的纲领,构成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他经过考察总结其他国家的经验,并深入研究后,制定了一个宏伟的建设国家的方略——《实业计划》.书中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且富有远见的思想和主张,并规划和提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蓝图.它是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的大规模建设规划.
  他是全面推动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先驱,是对中国经济现代化进行总体规划的开山祖.他提出的和平发展、改革创新、学习外国一切先进经验和长处,与世界接轨等思想和策略,为中国现代化初步探明了道路和方法.他所探求和绘制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方案,既反映着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反映着全国人民的衷心愿望,同时也表达出他对中国现代化的独特见解.
  第三,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还是亚洲乃至世界被压迫民族日益高涨的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和象征意义.
  正是由于时代的变化、孙中山个人周游世界的阅历和斗争的需求,使他具有超越前辈和比同时代人更为广阔的眼界,使他在毕生的革命生活中,不是把革命仅仅局限在中国范围内,而是始终满怀热忱地注视世界大势的发展.他把自己从事、领导的革命融入到世界范围内的进步潮流,与整个世界政局的变化以及亚洲各民族的解放事业联系起来,不但使其思想和活动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产生重大则深远的影响,促进和推动了如印尼共和国的缔造者苏加诺、越南民族运动领导人潘佩珠、菲律宾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彭西及日本、印度等亚洲一些国家爱国志士的觉醒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而且使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从此带有直接的世界意义.
  从更广阔的国际社会背景上进行分析,我们过去低估了孙中山与列宁的关系.实际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并行不悖,应该都被看作是社会改造的一种选择,很难有谁高谁低之分.孙中山提出的民族独立、和平外交政策以及和平发展思想,强调世界的不可分性以及洞察全球的大趋势、摒弃“荒岛孤人”式的固步自封、必须开放又定要“走自己的路”的思想,提出的世界和平的前提应是中、日、美合作的战略远见等,均具有重要、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应深入探讨和借鉴,从中吸取有益于推动国家和民族前进的精髓.
  再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看,他始终把自己的活动融入世界范围内的进步潮流,并且赋予“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以新内容,新的时代寓意.他把理想社会,看作“天下为公”的“世界大同”,一直是孙中山的最高理想.他的文化史观在积极方面是发展进化的,是具有世界眼光的,这在20世纪初是很突出的.他称颂社会互助、呼吁国际互动,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调和社会矛盾与和平世界的和谐社会理论.他与亚、欧、美三洲一些国家的政府,尤其是友好进步人士有着友好的交往和亲密的关系.正因如此,孙中山获得全球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层次国家的人们的广泛认同,在世界上亦享有巨大的声誉,受到普遍的尊崇,是现代世界最有影响力和最受尊崇爱戴的伟人之一.他在近代中国政治领袖中无人出其右,堪称世界公民的第一人.
  我们都公认,在当今的新世纪,世界上真正重大的、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就是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孙中山不止一次地阐述过,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是双向的.因此,我们回顾和研究孙中山人类进化发展的国际互动、互动理论,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启迪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四,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孙中山又是一位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向往者.
  孙中山毕生都在学习西方,是为救国而虚心学习外国的.他的思想旨趣,是博采众长,吸收世界先进思想为我所用.孙中山在向往、宣传社会主义方面表现得特为显著.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早在1903年12月,孙中山就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企盼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之后,他终其一生向往并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还曾努力号召以社会主义理想建设国家.
  孙中山之所以向往并大力宣传社会主义,并非偶然的.是他经过长期学习和研究的结果.
  孙中山早在1897年在英国伦敦时,就着手“研究了马克思、乔治、穆勒、孟德斯鸠以及其他的人”,曾对各派社会主义学说,做过一番苦心的探索和研究.孙中山曾称此时“始知徒使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运动也.”之后,孙中山在1897-1903年旅居日本期间,与当时的社会主义学说热潮有了更多的接触.他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强烈刺激下,开始了解到什么是阶级斗争,什么是社会革命,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有了进一步的一些认识.
  1905年初,孙中山由美国抵欧洲,在中国留学生中从事革命宣传、组织革命活动.同年5月中旬,他曾专程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社会党国际局访问第二国际主席王德威尔德和书记胡斯曼,自称是社会主义者,要求加入第二国际.孙中山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曾反复表示,“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避免其种种弊端.”这就是中国要吸收西方文明的“精华”,而决不成为它糟粕的牺牲品.这样 “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孙中山说,他要与第二国际各社会党的原则“更趋一致,防止往往一个阶级剥夺另一个阶级,如像所有欧洲国家都曾发生过的那样.”更为可贵的是,孙中山在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十分穷困之时,仍然相信“中国是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国度,这个国度应用来作为社会主义政府的典范”;呼吁国际社会党执行局协助他“把中国建立成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